後漢書志第三十 輿服下
冕冠 長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遠遊冠 高山冠 進賢冠 法冠 武冠 建華冠 方山冠 巧士冠 卻非冠 卻敵冠 樊噲冠 術氏冠 鶡冠 幘 佩 刀 印 黃赤綬 赤綬 綠綬 紫綬 青綬 黑綬 黃綬 青紺綸 后夫人服
上古穴居而野處,衣毛而冒皮,未有制度。後世聖人易之以絲麻,觀翬翟之文,榮華之色,乃染帛以效之,始作五采,成以為服。見鳥獸有冠角〈冉頁〉胡之制,遂作冠冕纓蕤,以為首飾。凡十二章。故易曰:「庖犧氏之王天下也,仰觀象於天,俯觀法於地,觀鳥獸之文,與地之宜,近取諸身,遠取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類萬物之情。」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蓋取諸乾巛。乾巛有文,故上衣玄,下裳黃。日月星辰,山龍華蟲,〔一〕作繢宗彝,〔二〕藻火粉米,〔三〕黼黻絺繡,〔四〕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。〔五〕天子備章,〔六〕公自山以下,侯伯自華蟲以下,子男自藻火以下,卿大夫自粉米以下。至周而變之,以三辰為旂旗。王祭上帝,則大裘而冕;〔七〕公侯卿大夫之服用九章以下。〔八〕秦以戰國即天子位,滅去禮學,郊祀之服皆以袀玄。漢承秦故。至世祖踐祚,都于土中,始修三雍,正兆七郊。顯宗遂就大業,初服旒冕,衣裳文章,赤舄絇屨,以祠天地,養三老五更於三雍,于時致治平矣。
〔一〕 孔安國注尚書曰:「華,象草華;蟲,雉也。」
〔二〕 古文尚書「繢」作「會」。孔安國曰:「以五采成此畫焉。」宗廟彝樽,亦以山、龍、華蟲為飾。
〔三〕 孔安國曰:「藻,水草有文者。火為火字,粉若粟(米)〔冰〕,米若聚米。」
〔四〕 孔安國曰:「黼若斧形。黻為兩己相背。葛之精者曰絺。五色備曰繡。」杜預注左傳曰:「白與黑謂之黼,黑與青謂之黻。」
〔五〕 孔安國曰:「以五采明施于五色,作尊卑之服。」
〔六〕 鄭玄周禮注曰:「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。」
〔七〕 鄭眾曰:「大裘,羔裘。服以祀天,示質也。」
〔八〕 鄭玄曰:「華蟲,五色之蟲。周禮繢人職曰『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之』,謂是也。王者相變,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畫於旌旗,所謂三辰旂旗,昭其明也。而冕服九章,初一曰龍,次二曰山,次三曰華蟲,次四曰火,次五曰宗彝,皆畫以為繢;次六曰藻,次七曰粉米,次八曰黼,次九曰黻,皆絺以為繡。則袞之衣五章,裳四章,凡九也。鷩畫以雉,謂華蟲也。其衣三章,裳四章,凡七也。毳畫虎蜼,謂宗彝也。其衣三章,裳二章,凡五也。絺刺粉米無畫也。其衣一章,裳二章,凡三也。」法言曰:「聖人文質者也,車服以彰之,藻色以明之,聲音以揚之,詩書以光之。籩豆不陳,玉帛不分,琴瑟不鏗,鍾鼓不耺,吾無以見乎聖也!」
天子、三公、九卿、特進侯、侍祠侯,祀天地明堂,皆冠旒冕,衣裳玄上纁下。〔一〕乘輿備文,日月星辰十二章,三公、諸侯用山龍九章,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,皆備五采,大佩,赤舄絇履,以承大祭。百官執事者,冠長冠,皆祗服。五獄、四瀆、山川、宗廟、社稷諸沾秩祠,皆袀玄長冠,五郊各如方色云。百官不執事,各服常冠袀玄以從。
〔一〕 東觀書曰:「永平二年正月,公卿議春南北郊,東平王蒼議曰:『孔子曰:「行夏之時,乘殷之路,服周之冕。」為漢制法。高皇帝始受命創業,制長冠以入宗廟。光武受命中興,建明堂,立辟雍。陛下以聖明奉遵,以禮服龍袞,祭五帝。禮缺樂崩,久無祭天地冕服之制。(接)〔按〕尊事神(禮)〔祇〕,絜齋盛服,敬之至也。日月星辰,山龍華藻,天王袞冕十有二旒,以則天數;旂有龍章日月,以備其文。今祭明堂宗廟,圓以法天,方以則地,服以華文,象其物宜,以降神〔明〕,肅雍備思,博其類也。天地之禮,冕冠裳衣,宜如明堂之制。』」
冕冠,垂旒,前後邃延,〔一〕玉藻。〔二〕孝明皇帝永平二年,初詔有司采周官、禮記、尚書皋陶篇,乘輿服從歐陽氏說,公卿以下從大小夏侯氏說。冕皆廣七寸,長尺二寸,前圓後方,朱綠裏,玄上,前垂四寸,後垂三寸,係白玉珠為十二旒,以其綬采色為組纓。〔三〕三公諸侯七旒,青玉為珠;卿大夫五旒,黑玉為珠。〔四〕皆有前無後,各以其綬采色為組纓,旁垂黈纊。〔五〕郊天地,宗祀,明堂,則冠之。〔六〕衣裳玉佩備章采,乘輿刺(史)〔繡〕,公侯九卿以下皆織成,陳留襄邑獻之云。
〔一〕 邃,垂也。延,冕上覆。
〔二〕 周禮曰:「五采繅十有二就,皆五采玉,十有二,玉笄朱紘。」鄭玄注曰:「繅,雜文之名也。合五采絲為之繩,垂於延之前後,各十二,所謂邃延也。就,成也。繩之每一帀而貫五采玉,十有二旒則十二玉也。每就閒蓋一寸。朱紘,以朱組為紘也。紘一條屬兩端於武,此為袞衣之冕。十二旒則用玉二百八十八。鷩衣之冕,繅九旒,用玉二百一十六。毳衣之冕,七旒,用玉百六十八。絺衣之冕,五旒,用玉百二十。玄衣之冕,三旒,用玉七十二。」
〔三〕 說文曰:「組,綬屬也,小者以為冕纓焉。」禮記曰「玄冠朱組(綬)〔纓〕,天子之服」是也。
〔四〕 獨斷曰:「三公諸侯九旒,卿七旒」,與此不同。
〔五〕 呂忱曰:「黈,黃色也。黃綿為之。」禮緯曰:「旒垂目,纊塞耳,王者示不聽讒,不視非也。」薛綜曰:「以珩玉為充耳也。詩云:『充耳琇瑩。』毛萇傳曰:『充耳謂之瑱。天子玉瑱。琇瑩,美石也。諸侯以石。』」
〔六〕 蔡邕曰:「鄙人不識,謂之平天冠。」
長冠,一曰齋冠,高七寸,廣三寸,促漆纚為之,制如板,以竹為裏。初,高祖微時,以竹皮為之,謂之劉氏冠,楚冠制也。民謂之鵲尾冠,非也。祀宗廟諸祀則冠之。皆服袀玄,〔一〕絳緣領袖為中衣,絳絝〈糹未〉,示其赤心奉神也。五郊,衣幘絝〈糹未〉各如其色。此冠高祖所造,故以為祭服,尊敬之至也。
〔一〕 獨斷曰:「袀,紺繒也。」吳都賦〔注〕曰:「袀,皁服也。」
委貌冠、皮弁冠同制,長七寸,高四寸,制如覆杯,前高廣,後卑銳,所謂夏之(母)〔毋〕追,殷之章甫者也。委貌以皁絹為之,皮弁以鹿皮為之。行大射禮於辟雍,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,冠委貌,衣玄端素裳。〔一〕執事者冠皮弁,衣緇麻衣,皁領袖,下素裳,所謂皮弁素積者也。〔二〕
〔一〕 鄭眾周禮傳曰:「衣有襦裳者為端。」鄭玄曰:「謂之端,取其正也。正者,士之衣。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,是廣袤等也。其袪尺二寸。大夫以上侈之。侈之者,蓋半而益一焉。半而益一,則其袂三尺三寸,袪尺八寸。」
〔二〕 皮弁,質也。石渠論玄冠朝服。戴聖曰:「玄冠,委貌也。朝服布上素下,緇帛帶,素韋韠。」白虎通曰:「三王共皮弁素積。素積者,積素以為裳也,言要中辟積也。」
爵弁,一名冕。廣八寸,長尺二寸,如爵形,前小後大,繒其上似爵頭色,有收持笄,所謂夏收殷冔者也。〔一〕祠天地五郊明堂,雲翹舞樂人服之。禮曰:「朱干玉鏚,〔二〕冕而舞大夏。」此之謂也。
〔一〕 獨斷曰:「殷黑而微白,前大而後小;夏純黑,亦前小而後大,皆以三十六升漆布為之。詩云:『常服黼冔。』書曰:『王與大夫盡弁。』上古皆以布,中古以絲。孔子曰:『麻冕,禮也,今也純,儉。』」
〔二〕 鄭玄曰:「朱干,赤大盾也。鏚,斧也。」
通天冠,高九寸,正豎,頂少邪卻,乃直下為鐵卷梁,前有山,展筩為述,乘輿所常服。〔一〕服衣,深衣制,有袍,隨五時色。袍者,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,故施袍。禮記「孔子衣逢掖之衣」。縫掖其袖,合而縫大之,近今袍者也。今下至賤更小史,皆通制袍,單衣,皁緣領袖中衣,為朝服云。
〔一〕 獨斷曰:「漢受之秦,禮無文。」
遠遊冠,制如通天,有展筩橫之於前,無山述,諸王所服也〔一〕。
〔一〕 獨斷曰:「禮無文。」
高山冠,一曰側注。制如通天,〔頂〕不邪卻,直豎,無山述展筩,〔一〕中外官、謁者、僕射所服。太傅胡廣說曰:「高山冠,蓋齊王冠也。秦滅齊,以其君冠賜近臣謁者服之。」〔二〕
〔一〕 獨斷曰:「鐵為卷梁,高九寸。」漢書音義曰:「其體側立而曲注。」
〔二〕 史記酈生初見高祖,儒衣而冠側注。漢舊儀曰:「乘輿冠高山冠,飛月之纓,幘耳赤,丹紈裏衣,帶七尺斬蛇劍,履虎尾絇履。」案此則亦通于天子。
進賢冠,古緇布冠也,文儒者之服也。前高七寸,後高三寸,長八寸。公侯三梁,〔一〕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,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,皆一梁。宗室劉氏亦兩梁冠,示加服也。〔二〕
〔一〕 胡廣曰:「車駕巡狩幸其國者,侯衣玄端之衣,冠九旒之冕,其盛法服以就位也。今列侯自不奉朝請侍祠祭者,不得服此,皆常三梁冠,皁單衣,其歸國流黃衣皁云。」晉公卿禮秩曰:「太傅、司空、司徒著進賢三梁冠,黑介幘。」
〔二〕 獨斷曰:「漢制禮無文。」荀綽晉百官表注曰:「建光中,尚書陳忠以為『令史質堪上言,太官宜著兩梁,尚書孟(希)〔布〕奏,太官職在鼎俎,不列陛位,堪欲令比大夫兩梁冠,不宜許。臣伏惟太官令職在典掌王饔,統六清之飲,列八珍之饌,正百品之羞,納四方之貢,所奉尤重,用思又勤。明詔慎口實之御,防有敗之姦,增崇其選。侍御史主捕案,太醫令奉方藥供養,符節令掌幡信金虎,故位從大夫,車有韜沂,冠有兩梁,所以殊親疏,別內外也。太官令以供養言之,為最親近,以職事言之,為最煩多,令又高選,又執法比太醫令,科同服等,而冠二人殊,名實不副。又博士秩卑,以其傳先王之訓,故尊而異之,令服大夫之冕。猶此言之,兩梁冠非必列於陛位也。建初中,太官令兩梁冠。春秋之義,大於復古。如堪言合典,可施行。克厭帝心,即聽用之』。」獻帝起居注曰:「中平六年,令三府長史兩梁冠,五時衣袍,事位從千石、六百石。」
法冠,一曰柱後。〔一〕高五寸,以纚為展筩,〔二〕鐵柱卷,〔三〕執法者服之,侍御史、廷尉正監平也。或謂之獬豸冠。獬豸神羊,能別曲直,楚王嘗獲之,故以為冠。〔四〕胡廣說曰:「春秋左氏傳有南冠而縶者,則楚冠也。秦滅楚,以其君服賜執法近臣御史服之。」
〔一〕 獨斷曰:「柱後惠文。」
〔二〕 前書注曰:「纚,今之縰。」通俗文:「幘裏曰纚。」
〔三〕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:「鐵柱,言其厲直不曲橈。」
〔四〕 異物志曰:「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,一角,性忠,見人鬥,則觸不直者;聞人論,則咋不正者。楚執法者所服也。今冠兩角,非象也。」臣昭曰:或謂獬豸迺非定名,在兩角未足斷正,安不存其豎飾,令兩為冠乎?
武冠,〔一〕一曰武弁大冠,諸武官冠之。〔二〕侍中、中常侍加黃金璫,附蟬為文,貂尾為飾,謂之「趙惠文冠」。〔三〕胡廣說曰:「趙武靈王效胡服,以金璫飾首,前插貂尾,為貴職。秦滅趙,以其君冠賜近臣。」〔四〕建武時,匈奴內屬,世祖賜南單于衣服,以中常侍惠文冠,中黃門童子佩刀云。
〔一〕 一云古緇布冠之象也。或曰繁冠。
〔二〕 晉公卿禮秩曰:「大司馬、將軍、尉、驃騎、車騎、衛軍、諸大將軍開府從公者,著武冠,平上幘。」
〔三〕 又名鵔鸃冠。
〔四〕 應劭漢官曰:「說者以金取堅剛,百鍊不耗。蟬居高飲絜,口在掖下。貂內勁捍而外溫潤。」此因物生義也。徐廣曰:「趙武靈王胡服有此,秦即趙而用之。」說者蟬取其清高,飲露而不食,貂紫蔚(采)〔柔〕潤,而毛采不彰灼,故於義亦取。胡廣又曰:「意謂北方寒涼,本以貂皮暖頟,附施於冠,因遂變成首飾。」
建華冠,以鐵為柱卷,貫大銅珠九枚,制似縷鹿。〔一〕記曰:「知天者冠述,知地者履絇。」春秋左傳曰:「鄭子臧好鷸冠。」前圓,以為此則是也。〔二〕天地、五郊、明堂,育命舞樂人服之。
〔一〕 獨斷曰:「其狀若婦人縷鹿。」薛綜曰:「下輪大,上輪小。」
〔二〕 說文曰:「鷸,知天將雨鳥也。」
方山冠,似進賢,以五采縠為之。祠宗朝,大予、八佾、四時、五行樂人服之,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焉。
巧士冠,〔前〕高七寸,要後相通,直豎。不常服,唯郊天,黃門從官四人冠之,在鹵簿中,次乘輿車前,以備宦者四星云。〔一〕
〔一〕 獨斷曰:「禮無文。」
卻非冠,制似長冠,下促。宮殿門吏僕射冠之。負赤幡,青翅燕尾,諸僕射幡皆如之。〔一〕
〔一〕 獨斷曰:「禮無文。」
卻敵冠,前高四寸,通長四寸,後高三寸,制似進賢,衛士服之。〔一〕
〔一〕 獨斷曰:「禮無文。」
樊噲冠,漢將樊噲造次所冠,以入項羽軍。廣九寸,高七寸,前後出各四寸,制似冕。司馬殿門大難衛士服之。或曰,樊噲常持鐵楯,聞項羽有意殺漢王,噲裂裳以裹楯,冠之入軍門,立漢王旁,視項羽。
術氏冠,前圓,吳制,差池邐迆四重。趙武靈王好服之。今不施用,官有其圖注。〔一〕
〔一〕 淮南子曰楚莊王所(復)〔服〕讎冠者也。蔡邕曰:「其說未聞。」
諸冠皆有纓蕤,執事及武吏皆縮纓,垂五寸。
武冠,俗謂之大冠,環纓無蕤,以青系為緄,加雙鶡尾,豎左右,為鶡冠云。〔一〕五官、左右虎賁、羽林、五中郎將、羽林左右監皆冠鶡冠,紗縠單衣。虎賁將虎文絝,白虎文劍佩刀。虎賁武騎皆鶡冠,虎文單衣。襄邑歲獻織成虎文云。鶡者,勇雉也,其鬥對一死乃止,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,秦施之焉。〔二〕
〔一〕 莊子曰「縵胡之纓,武士之服」是也。
〔二〕 徐廣曰:「鶡似黑雉,出於上黨。」荀綽晉百官表注曰:「冠插兩鶡,鷙鳥之暴疏者也。每所攫撮,應爪摧衄,天子武騎故以冠焉。」傅玄賦注曰:「羽騎,騎者戴鶡。」
安帝立皇太子,太子謁高祖廟、世祖廟,門大夫從,冠兩梁進賢;洗馬冠高山。罷廟,侍御史任方奏請非乘從時,皆冠一梁,不宜以為常服。事下有司。尚書陳忠奏:「門大夫職如諫大夫,洗馬職如謁者,故皆服其服,先帝之舊也。方言可寢。」奏可。謁者,古者一名洗馬。〔一〕
〔一〕 古今注曰:「建武十三年,初令令長皆小冠。」獨斷曰:「公卿侍中尚書衣皁而朝者曰朝臣。諸營校尉將大夫以下,不為朝臣。」
古者有冠無幘,其戴也,加首有頍,所以安物。故詩曰「有頍者弁」,此之謂也。三代之世,法制滋彰,下至戰國,文武並用。秦雄諸侯,乃加其武將首飾為絳袙,以表貴賤,其後稍稍作顏題。漢興,續其顏,卻摞之,施巾連題,卻覆之,今喪幘是其制也。名之曰幘。幘者,賾也,頭首嚴賾也。至孝文乃高顏題,續之為耳,崇其巾為屋,合後施收,上下群臣貴賤皆服之。文者長耳,武者短耳,稱其冠也。尚書幘收,方三寸,名曰納言,示以忠正,顯近職也。迎氣五郊,各如其色,從章服也。皁衣群吏春服青幘,立夏乃止,助微順氣,尊其方也。武吏常赤幘,成其威也。未冠童子幘無屋者,示未成人也。入學小童幘也句卷屋者,示尚幼少,未遠冒也。喪幘卻摞,反本禮也。升數如冠,與冠偕也。期喪起耳有收,素幘亦如之,禮輕重有制,變除從漸,文也。〔一〕
〔一〕 獨斷曰:「幘,古者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。董仲舒止雨書曰『執事者皆赤幘』,知不冠者之所服也。元帝額有壯髮,不欲使人見,始進幘服之,群臣皆隨焉。然尚無巾,故言『王莽禿,幘施屋』。冠進賢者宜長耳,冠惠文者宜短耳,各隨其宜。」漢舊儀曰:「凡齋,紺幘;耕,青幘;秋貙劉,服緗幘。」
古者君臣佩玉,尊卑有度;上有韍,〔一〕貴賤有殊。佩,所以章德,服之衷也。韍,所以執事,禮之共也。故禮有其度,威儀之制,三代同之。五霸迭興,戰兵不息,佩非戰器,韍非兵旗,於是解去韍佩,留其係璲,〔二〕以為章表。故詩曰「鞙鞙佩璲」,此之謂也。〔三〕韍佩既廢,秦乃以采組連結於璲,光明章表,轉相結受,故謂之綬。漢承秦制,用而弗改,故加之以雙印佩刀之飾。至孝明皇帝,乃為大佩,衝牙雙瑀璜,皆以白玉。〔四〕乘輿落以白珠,公卿諸侯以采絲,其〔玉〕視冕旒,為祭服云。
〔一〕 徐廣曰:「韍如(巾)〔今〕蔽膝。」
〔二〕 徐廣曰:「今名璲為縌。」
〔三〕 鞙鞙,佩玉貌。璲,瑞也。鄭玄箋曰:「佩璲者,以瑞玉為佩,佩之鞙鞙然。」
〔四〕 詩云:「雜佩以贈之。」毛萇曰:「珩、璜、琚、瑀,衝牙之類。」月令章句曰:「佩上有雙衡,下有雙璜,琚瑀以雜之,衝牙蠙珠以納其閒。」玉藻曰:「右徵角,左宮羽,進則揖之,退則揚之,然後玉瑲鳴焉。」纂要曰:「琚瑀所以納閒,在玉之閒,今白珠也。」
佩刀,乘輿黃金通身貂錯,半鮫魚鱗,金漆錯,雌黃室,五色罽隱室華。諸侯王黃金錯,環挾半鮫,黑室。公卿百官皆純黑,不半鮫。小黃門雌黃室,中黃門朱室,童子皆虎爪文,虎賁黃室虎文,其將白虎文,皆以白珠鮫為〈金剽〉口之飾。〔一〕乘輿者,加翡翠山,紆嬰其側。〔二〕
〔一〕 通俗文曰:「刀鋒曰〈金剽〉。」
〔二〕 左傳曰:「藻繂鞞鞛。」杜預曰:「鞞,佩刀削上飾。鞛,下飾也。」鄭玄詩箋曰:「既爵命賞賜,而加賜容刀有飾,顯其能制斷也。」春秋繁露曰:「劍之在左,青龍之象也。刀之在右,白虎之象也。韍之在前,朱鳥之象也。冠之在首,玄武之象也。四者,人之盛飾也。」臣昭案:自天子至于庶人,咸皆帶劍。劍之與刀,形制不同,名稱各異,故蕭何劍履上殿,不稱為刀,而此志言不及劍,如為未備。
佩雙印,長寸二分,方六分。乘輿、諸侯王、公、列侯以白玉,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,二百石以至私學弟子皆以象牙。上合絲,乘輿以縢貫白珠,赤罽蕤,諸侯王以下以綔赤絲蕤,縢綔各如其印質。刻書文曰:「正月剛卯既決,靈殳四方,赤青白黃,四色是當。帝令祝融,以教夔龍,庶疫剛癉,莫我敢當。疾日嚴卯,帝令夔化,慎爾周伏,化茲靈殳。既正既直,既觚既方,庶疫剛癉,莫我敢當。」凡六十六字。〔一〕
〔一〕 前書注云:「以正月卯日作。」
乘輿黃赤綬,四采,黃赤(紺)縹〔紺〕,淳黃圭,長〔二〕丈九尺九寸,五百首。〔一〕
〔一〕 漢舊儀曰:「璽皆白玉螭虎紐,文曰『皇帝行璽』、『皇帝之璽』、『皇帝信璽』、『天子行璽』、『天子之璽』、『天子信璽』,凡六璽。皇帝行璽,凡封之璽賜諸侯王書;信璽,發兵徵大臣;天子行璽,策拜外國,事天地鬼神。璽皆以武都紫泥封,青囊白素裏,兩端無縫,尺一板中約署。皇帝帶綬,黃地六采,不佩璽。璽以金銀縢組,侍中組負以從。秦以前民皆佩綬,金、玉、銀、銅、犀、象為方寸璽,各服所好。奉璽書使者乘馳傳。其驛騎也,三騎行,晝夜千里為程。」吳書曰:「漢室之亂,天子北詣河上,六璽不自隨,掌璽者投井中。孫堅北討董卓,頓軍城南,官署有井,每旦有五色氣從井出。堅使人浚得傳國璽。其文曰『受命于天,既壽永昌』。方圍四寸,上有紐文槃五龍,瑨七寸管,龍上一角缺。」獻帝起居注曰:「時六璽不自隨,及還,於閣上得。」晉陽秋曰:「冉閔大將軍蔣幹以傳國璽付河南太守戴施,施獻之,百僚皆賀。璽光照洞徹,上蟠螭文隱起,書曰『(旻)〔昊〕天之命,皇帝壽昌』。秦舊璽也。」徐廣曰:「傳國璽文曰『受天之命,皇帝壽昌』。」
諸侯王赤綬,〔一〕四采,赤黃縹紺,淳赤圭,長二丈一尺,三百首。〔二〕
〔一〕 徐廣曰:「太子及諸王金印,龜紐,纁朱綬。」
〔二〕 荀綽晉百官表注曰:「皇太子朱綬,三百二十首。」
太皇太后、皇太后,其綬皆與乘輿同,皇后亦如之。
長公主、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,加特也。
諸國貴人、相國皆綠綬,三采,綠紫紺,淳綠圭,長二丈一尺,二百四十首。〔一〕
〔一〕 前書曰:「相國、丞相皆秦官,金印紫綬。高帝相國綠綬。」徐廣曰:「金印綠綟綬。」綟音戾,草名也。以染似綠,又云似紫。紫綬名緺綬,〔緺〕音瓜,其色青紫。綟字亦(盩)〔盭〕,音同也,傳寫者誤作「縶」。公加殊禮,皆服之。何承天云:「緺音媧。青紫色綬。綟,紫色也。」
公、侯、將軍紫綬,二采,紫白,淳紫圭,長丈七尺,百八十首。〔一〕公主封君服紫綬。
〔一〕 前書曰:「太尉金印紫綬。御史大夫位上卿,銀印青綬,成帝更名大司空,金印紫綬。將軍亦金印。」漢官儀曰:「馬防為車騎將軍,銀印青綬,在卿上,絕席。和帝以竇憲為車騎將軍,始加金紫,次司空。」
九卿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青綬,三采,青白紅,淳青圭,長丈七尺,百二十首。〔一〕自青綬以上,縌皆長三尺二寸,與綬同采而首半之。縌者,古佩璲也。佩綬相迎受,故曰縌。紫綬以上,縌綬之閒得施玉環鐍云。〔二〕
〔一〕 一號青緺綬。
〔二〕 通俗文曰:「缺環曰鐍。」漢舊儀曰「其斷獄者印為章」也。
千石、六百石黑綬,三采,青赤紺,淳青圭,長丈六尺,八十首。四百石、三百石長同。〔一〕
〔一〕 漢官曰:「尚書僕射,銅印青綬。」
四百石、三百石、二百石黃綬,〔一采〕,淳黃圭,(一采)長丈五尺,六十首。自黑綬以下,縌綬皆長三尺,與綬同采而首半之。
百石青紺(綸)〔綬〕,一采,宛轉繆織〔圭〕,長丈二尺〔一〕。
〔一〕 丁孚漢儀載太僕、太中大夫襄言:「乘輿綬,黃地冒白羽,青絳綠五采,四百首,長二丈三尺。詔所下王綬,冒亦五采,上下無差。諸王綬四采,絳地冒白羽,青黃去(綠)〔緣〕,二百六十首,長二丈一尺。公主綬如王。侯,絳地,紺縹三采,百二十首,長丈八尺。二千石綬,羽青地,桃華縹三采,百二十首,長丈八尺。黑綬,羽青地,絳二采,八十首,長一丈七尺。黃綬一采,八十首,長丈七尺。以為常式。民織綬不如式,沒入官,犯者為不敬。二千石綬以上,禁民無得織以粉組。」皇太后詔可,王綬如所下。
凡先合單紡為一系,四系為一扶,五扶為一首,五首成一文,文采淳為一圭。首多者系細,少者系麤,皆廣尺六寸。〔一〕
〔一〕 東觀書曰:「建武元年,復設諸侯王金璽綟綬,公侯金印紫綬。九卿、執金吾、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,大長秋、將作大匠、度遼諸將軍、郡太守、國傅相皆秩二千石,校尉、中郎將、諸郡都尉、諸國行相、中尉、內史、中護軍、司直秩皆二千石,以上皆銀印青綬。中外官尚書令、御史中丞、治書侍御史、公將軍長史、中二千石丞、正、平、諸司馬、中宮王家僕、雒陽令秩皆千石,尚書、中謁者、謁者、黃門冗從、四僕射、諸都監、中外諸都官令、都候、司農部丞、郡國長史、丞、候、司馬、千人秩皆六百石,家令、侍、僕秩皆六百石,雒陽巿長秩四百石,主家長秩皆四百石,以上皆銅印黑綬。諸署長楫櫂丞秩三百石,諸秩千石者,其丞、尉皆秩四百石,秩六百石者,丞、尉秩三百石,四百石者,其丞、尉秩二百石,縣國丞、尉亦如之,縣、國三百石長相,丞、尉亦二百石,明堂、靈臺丞、諸陵校長秩二百石,丞、尉、校長以上皆銅印黃綬。縣國守宮令、相或千石或六百石,長相或四百石或三百石,長相皆以銅印黃綬。而有秩者侍中、中常侍、光祿大夫秩皆二千石,太中大夫秩皆比二千石,尚書、諫議大夫、侍御史、博士皆六百石,議郎、中謁者秩皆比六百石,小黃門、黃門侍郎、中黃門秩皆比四百石,郎中秩皆比三百石,太子舍人秩二百石。」
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入廟服,紺上皁下,蠶,青上縹下,皆深衣制,〔一〕隱領袖緣以絛。翦氂蔮,簪珥。珥,耳璫垂珠也。簪以玳瑁為擿,長一尺,端為華勝,上為鳳皇爵,以翡翠為毛羽,下有白珠,垂黃金鑷。左右一橫簪之,以安蔮結。諸簪珥皆同制,其擿有等級焉。
〔一〕 徐廣曰:「即單衣。」
皇后謁廟服,紺上皁下,蠶,青上縹下,皆深衣制,隱領袖緣以絛。假結,步搖,簪珥。步搖以黃金為山題,貫白珠為桂枝相繆,一爵九華,熊、虎、赤羆、天鹿、辟邪、南山豐大特六獸,詩所謂「副笄六珈」者。〔一〕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。金題,白珠璫繞,以翡翠為華云。
〔一〕 毛詩傳曰:「副者,后夫人之首飾,編髮為之。笄,衡笄也。珈,笄飾之最盛者,所以別尊卑。」鄭玄曰:「珈之言加也。副既笄而加飾,如今步搖上飾,古之制所未聞。」
貴人助蠶服,純縹上下,深衣制。大手結,墨玳瑁,又加簪珥。長公主見會衣服,加步搖,公主大手結,皆有簪珥,衣服同制。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,以采組為緄帶,各如其綬色。黃金辟邪,首為帶鐍,飾以白珠。
公、卿、列侯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夫人,紺繒蔮,黃金龍首銜白珠,魚須擿,長一尺,為簪珥。入廟佐祭者皁絹上下,助蠶者縹絹上下,皆深衣制,緣。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,皆以蠶衣為朝服。
公主、貴人、妃以上,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,采十二色,重緣袍。特進、列侯以上錦繒,采十二色。六百石以上重練,采九色,禁丹紫紺。三百石以上五色采,青絳黃紅綠。二百石以上四采,青黃紅綠。賈人,緗縹而已。〔一〕
〔一〕 博物記曰:「交州南有蟲,長減一寸,形似白英,不知其名,視之無色,在陰地多緗色,則赤黃之色也。」
公、列侯以下皆單緣襈,制文繡為祭服。自皇后以下,皆不得服諸古麗圭襂閨緣加上之服。〔一〕建武、永平禁絕之,建初、永元又復中重,於是世莫能有制其裁者,乃遂絕矣。〔二〕
〔一〕 司馬相如大人賦曰:「垂旬始以為襂。」注云:「葆下旒也。」則襂之容如旌旒也。
〔二〕 蔡邕表志曰:「永平初,詔書下車服制度,中宮皇太子親服重繒厚練,浣已復御,率下以儉化起機。諸侯王以下至于士庶,嫁娶被服,各有秩品。當傳萬世,揚光聖德。臣以為宜集舊事儀注本奏,以成志也。」
凡冠衣諸服,旒冕、長冠、委貌、皮弁、爵弁、建華、方山、巧士,衣裳文繡,赤舄,服絇履,大佩,皆為祭服,其餘悉為常用朝服。唯長冠,諸王國謁者以為常朝服云。宗廟以下,祠祀皆冠長冠,皁繒袍單衣,絳緣領袖中衣,絳絝〈糹未〉,五郊各從其色焉。
贊曰:車輅各庸,旌旂異局。冠服致美,佩紛璽玉。敬敬報情,尊尊下欲。孰夸華文,匪豪麗縟。
校勘記
三六六一頁 八行 遂作冠冕纓蕤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蕤」北宋本作「緌」。
三六六二頁 七行 粉若粟(米)〔冰〕 集解引李良裘說,按孔傳本作「粉若粟冰」,作「米」,訛也。此志北宋本亦作「粟冰」。今據改。
三六六三頁 一行 裳二章 按:「二」原訛「一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
三六六三頁 九行 (接)〔按〕尊事神(禮)〔祇〕 據汲本、殿本改。按:聚珍本東觀漢紀同。通典卷六十一引作「接尊事神」,無「禮」字。
三六六三頁一一行 以降神〔明〕 據汲本、殿本及通典補。
三六六四頁 一行 乘輿刺(史)〔繡〕 校補謂案對下「織成」言,「刺史」蓋「刺繡」之訛。書益稷鄭注「刺者為繡」。前書賈誼傳「美者黼繡,是古天子之服」,師古注「繡者,刺為眾文」。今作「刺史」,列乘輿上,公侯下,明誤。今據改。
三六六四頁 八行 玄冠朱組(綬)〔纓〕 據汲本改,與今禮記合。
三六六五頁 一行 吳都賦〔注〕曰 按:下所引乃文選吳都賦注文,明脫一「注」字,今補。
三六六五頁 二行 委貌冠皮弁冠同制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北宋本作「委貌與皮弁冠同制」。
三六六五頁 二行 夏之(母)〔毋〕追 據集解本改。按:校補引柳從辰說,謂白虎通「毋追,言其追大也。」字一作「無」,周禮追師鄭注作「牟」,釋名同。
三六六五頁 三行 委貌以皁絹為之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絹」一作「繒」。
三六六五頁一六行 展筩為述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此下脫「筩緌犀簪導」五字。
三六六六頁 七行 〔頂〕不邪卻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不」上宜從董巴輿服志及三禮圖增「頂」字。今據補。
三六六六頁 八行 太傅胡廣說曰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胡廣」上脫「南郡」二字。
三六六七頁 一行 尚書孟(希)〔布〕奏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希」當作「布」,漢隸〈各,中“口改巾”〉即布字,故誤作「希」也。今據改。按:尚書孟布見本書陳忠傳。
三六六七頁 五行 名實不副 按:「副」原訛「嗣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
三六六八頁 九行 秦即趙而用之 按:「趙」原訛「漢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
三六六八頁 九行 貂紫蔚(采)〔柔〕潤 據殿本、集解本改。
三六六八頁一六行 方山冠似進賢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下脫「前高七寸後高三寸纓長八寸」十二字,當從三禮圖增。
三六六九頁 二行 巧士冠〔前〕高七寸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高」上脫「前」字。今據補。
三六六九頁 二行 黃門從官四人冠之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官」北宋本作「宦者」。
三六六九頁一四行 楚莊王所(復)〔服〕讎冠者是 據殿本改。按:殿本考證謂「服」字監本誤作「復」,依宋本改。
三六七0頁 二行 紗縠單衣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紗」上脫「著」字。
三六七0頁 四行 秦施之焉 按:殿本「之焉」作「安焉」。惠棟云「安焉」一作「用之」。
三六七0頁 五行 縵胡之纓武士之服 按:集解引黃山說,謂今莊子說劍篇無「武士之服」四字。
三六七一頁 五行 入學小童幘也句卷屋者 按:殿本考證謂「也」疑作「施」。
三六七一頁一0行 服緗幘 按:汲本、殿本「湘」作「緋」。
三六七一頁一三行 解去韍佩 按:「韍」原訛「紱」,逕據汲本、殿本改正。下「韍佩既廢」同。
三六七一頁一三行 留其係璲 按:北堂書鈔儀飾部引董巴輿服志「係璲」作「絲縫」,初學記二十六、御覽六百八十二引董志作「絲襚」。下「連結於璲」同。
三六七一頁一四行 轉相結受 按:御覽引董巴志「受」作「授」。
三六七二頁 一行 乘輿落以白珠 御覽六百九十二引董巴輿服志「落」作「絡」。按:落絡通。
三六七二頁 二行 其〔玉〕視冕旒 校補引柳從辰說,謂御覽六百九十二引董巴輿服志作「其玉視冕旒」,此脫「玉」字。今據補。
三六七二頁 三行 如(巾)〔今〕蔽膝 據殿本改。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巾」當作「今」。
三六七三頁 三行 正月剛卯既決 按:「決」當依前書莽傳注作「央」,與下「靈殳四方」協韻。
三六七三頁 四行 慎爾周伏 按:前書注「周」作「固」。
三六七三頁 七行 乘輿黃赤綬四采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四」當依董巴輿服志作「五」。今按:北堂書鈔服飾部及宋本御覽六百八十二引董志並作「四」,惟初學記二十六引董志作「五」。下云「黃赤縹紺」,明祇四采,不當作「五」。
三六七三頁 七行 黃赤(紺)縹〔紺〕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紺縹」當從董志作「縹紺」。今據以乙正。
三六七三頁 七行 長〔二〕丈九尺九寸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丈」上當從三禮圖增「二」字。今據補。按:北堂書鈔、初學記及御覽引董志,並作「長二丈九尺」。
三六七三頁一五行 (旻)〔昊〕天之命 據汲本、殿本改。按:北堂書鈔服飾部引晉陽秋亦作「旻」,王石華校改「旻」為「昊」。
三六七四頁 一行 長二丈一尺三百首 集解引惠棟說,謂董志「一」作「八」,博物志仍作「一」。今按:北堂書鈔服飾部引應劭漢官作「長二丈一尺」。
三六七四頁 八行 紫綬名緺綬〔緺〕音瓜 據汲本補。按:汲本脫「綬」字,殿本「綬」下脫「緺」字。
三六七四頁 八行 綟字亦(盩)〔盭〕 據汲本改。按:「亦」下當脫「作」字。
三六七四頁一四行 古佩璲也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璲」北宋本作「襚」。今按:御覽六百八十二引董志亦作「襚」。
三六七四頁一四行 佩綬相迎受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董志「綬」作「襚」。
三六七四頁一五行 縌綬之閒得施玉環鐍云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鐍」北宋本作「玦」。今按:御覽六百八十二引董志亦作「玦」。
三六七五頁 六行 黃綬〔一采〕淳黃圭(一采)長丈五尺六十首 集解引惠棟說,謂董巴輿服志曰「皆黃綬,一采,淳黃圭,長一丈五尺,六十首」,崔豹古今注同。今據以乙正。
三六七五頁 八行 百石青紺(綸)〔綬〕 據集解引惠棟說改。按:惠云「綬」訛「綸」,當從董巴輿服志改。
三六七五頁 八行 宛轉繆織〔圭〕長丈二尺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長」上脫「圭」字,當從董巴輿服志增。今據補。
三六七五頁一0行 青黃去(綠)〔緣〕 據殿本改。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漢官儀「去緣」作「赤綵」。
三六七五頁一0行 長二丈一尺 按:汲本作「長一丈二尺」,殿本作「長二丈二尺」。惠棟云北宋本作「二丈一尺」。
三六七五頁一一行 長丈八尺 集解引惠棟說,謂漢官儀作「二丈八尺」。今按:孫星衍校漢官儀云「二」當作「一」。
三六七五頁一一行 黑綬羽青地 集解引惠棟說,謂漢官儀作「黑綬白羽青地」。今按:孫校云「白」字當衍。
三六七六頁 六行 其丞尉秩二百石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北宋本「二」作「三」。
三六七六頁一一行 簪以玳瑁為擿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擿」一作「揥」,又作「摘」。錢大昕謂擿即揥字。
三六七六頁一五行 一爵九華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一爵」當依徐廣輿服雜志作「八爵」,三禮圖引作「一爵」,訛。
三六七七頁 八行 助蠶者縹絹上下皆深衣制緣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縹」一作「青」。
三六七七頁一五行 又復中重 按:集解引黃山說,謂明紀永平十二年詔云「有司其申明科禁」,和紀永元十一年詔云「但且申明憲綱」,凡詔書遵用舊章,未有不言申者。易稱「重巽以申命」,荀子富國篇「爵服慶賞,以申重之」,王霸篇「案申重之,以貴賤殺生」。「中」當即「申」形近之訛。
三六七八頁 一行 垂旬始以為襂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襂」當作「幓」。今按:史記司馬相如傳作「幓」。
三六七八頁 三行 各有秩品 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秩」北宋本作「科」。
三六七八頁 六行 絳緣領袖中衣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「袖」下脫「為」字。
三六七八頁 六行 絳絝〈糹未〉 按:集解引惠棟說,謂下脫「示赤心」三字。